如何盘活远古“大IP”?从一场“恐龙科学与艺术”高端论坛上找寻答案

1189

恐龙,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,其化石资源更是珍贵的实物资料,为世人探索古气候、古地理和古生物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。恐龙IP深受公众喜爱,已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“香饽饽”,“恐龙文化”更是成为一个地区、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。自贡,作为“恐龙之乡”,如何利用自身的恐龙化石资源禀赋,充分挖掘不可复制的恐龙文化,盘活远古“大IP”,成为自贡在打造“世界恐龙之乡”进程中,不可回避的考题。

12月23日下午,在2023中国·自贡恐龙艺术周高端论坛上,来自古生物研究、艺术创作、博物馆等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,以“恐龙科学与艺术”为主题,就如何将古生物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科普知识、如何运用艺术手段呈现恐龙的魅力、怎样盘活恐龙这一远古“大IP”进行探讨,碰撞思想、启迪智慧。

论坛一开始,国家古生物专家库专家、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就分享了自己在恐龙馆工作40年来的体会与心得,向大家介绍了自贡恐龙保护研究、科普利用工作情况,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。“自贡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已有90多年的历史。从1915年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,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21个属、26个种,在一个并不太大的地区有如此多的发现为世界上少有。”彭光照说,自贡恐龙化石有着数量多、完整度高、有代表性三大特点,自己能在此从事恐龙研究,是一生之幸。彭光照坦言,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大众认知,这就需要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,公众对恐龙的遐想与凝视,为这些远古生物赋予了多重寓意,以恐龙为题材的电影、动漫、文创等非常“吸睛”,这些都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。

亚洲古生物协会副主席、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永栋告诉大家一个事实:中国是一个“恐龙大国”,有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,有大批与恐龙有关的地质公园、博物馆,并且这样的阵地还在逐步扩展,这些都为我们的科普与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。“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,势在必行,这样的传播方式事半功倍。”王永栋认为,自贡恐龙博物馆探秘馆的设计,就是一个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佳作。在这里,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能清楚理解恐龙的进化演变历程,并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宗凯表示,让恐龙插上“艺术的翅膀”,才能让自贡恐龙“飞起来”“活起来”,更好地扬名世界。他说,恐龙虽然真实存在,但大众娱乐赋予了恐龙虚构的特征。人们以自己的关注点与身份重新塑造着这些庞然大物,想要实现科学成果的产业转化,这就需要科学家与艺术家联手,实现“科技+艺术”的诗意燃烧。““我和团队以古动物考古成果为依据,运用数字技术展开了科学复原与文创开发的探索,让科学与艺术在这里对目、生物解剖学与艺术解剖学在这里相遇、美术学和古动物考古学在这里碰撞。”周宗凯说。

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自贡人,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曾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任职了八年时间。她认为,恐龙是一个世界性IP,能为一座城市的文旅融合、经济发展助力。讲好属于自贡的恐龙故事,并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,而是需要一座城市的不懈追求与努力。钟玲认为,一方面需要开展跨学科、多学科研究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综合型人才;另一方面需要广泛联合社会力量,实现馆校、馆企联合。

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地质博物馆原馆长贾跃明表示,本次恐龙艺术周活动是一次感恩之旅、学习之旅、调研之旅。“让我感动于自贡市委、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恐龙研究保护和科普工作的重视,让我惊喜于自贡把恐龙事业推上了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的高度,自贡在恐龙这篇文章上,做了很多创新性、开拓性工作。”贾跃明说。“科学研究不是终点,而是过程,围绕恐龙所做的文章更多的是要激发社会观众,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、探知欲。”贾跃明建议,进一步加强恐龙研究保护和科普工作力度,积极与国内高校开展合作;推动跨界融合,挖掘探索恐龙的美学、文学、哲学;从科学中来,到群众中去,在无形中培育大众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态度。

“恐龙艺术周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!让我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一直在路上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、云南大学教授徐星表示,科学与艺术息息相关、紧密相接,艺术需求推动科学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。“未来,怎么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服务、推动科学发展?”“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复原?”徐星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呈现的构想,为恐龙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。

保护为了研究,研究提升艺术,艺术助力产业,产业促进经济发展。一场落户于自贡的恐龙艺术周活动,成为恐龙化石保护研究的文化盛宴,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和智慧碰撞,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未来。

来源 | 自贡网(记者:周姝)

2023中国·自贡恐龙艺术周:共谋恐龙与创意跨界融合发展新路径 让恐龙“活过来”“火起来” 恐龙文旅产业联盟理事会在自贡召开